在资本主义世界之中,劳动生产有着许多奇怪的特点。众所周知,这种生产是以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与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所主导的。那么,在这种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生产模式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生产所产出的东西是什么:汽车,铅笔,面包……总之,是商品。**商品是一种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欲望的物体。**这种欲望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的还是由幻想产生的,与问题是无关的。欲望包含着需要,这是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饥饿一样自然。这种满足欲望的方式如何,例如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或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与问题也是无关的。
**每一种有用的物体,如面包,衣服等等,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列如衣服既可以用来保暖御寒,也可以被当做燃料烧掉。发现这些属性,从而发现物体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我们不关心这一过程。
**物体的有用性使物体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的,离开了具体的商品就不存在。所以,**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财物。**在考虑使用价值时,我们常常要以量为前提,因为一顿铁比铁要更有意义。
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因此,资本家若是想进行生产,就必须支付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体现为为生产生产资料所累积耗费的劳动力的死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则体现在维持劳动力再生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最低额。
结合商品来看,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的部分的价值是固定的,不变的。而劳动力体创造出的,固化在商品价值中的价值却是活的,可变的。也就是说,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和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力的价值可以不对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这一多出的价值部分称为剩余价值。
举一个例子。假设一批商品值元,其中含生产资料部分元和劳动力部分元。不过,在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内,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却只要价值元的生活资料。这元的剩余价值也正是资本家所谓利润的来源。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而资本家却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这一部分。这样的无偿占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剥削。
反应在现实中,占有各类企业的资本家越来越富,他们挥金如土,享用着各种社会优质资源;而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却相对越来越穷,他们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维生。先不说这种无偿占有是否公平合理——讲人道主义尽管慷慨激昂,却缺乏实际作用。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种无偿占有所导致的一般性的结果。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卖家的主体是资本家,而买家的主体则是工人。但是,工人们拿着被剥削后的工资,显然是不能买下市场上所有的商品的。资本家为了进行下一轮生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这样,市场上必然会有大量的商品无法转换为货币,我们称之为过剩商品。这时候的情况,就是购买力与生产力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生产力过剩了。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虽然算不上是什么损失,但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确实真真切切地损失掉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越是进行,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品无法得到消费,越来越多的价值被浪费。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失业工人被抛向街头,到处都是经济崩溃的悲惨景象。自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这样的经济危机已经愈演愈烈重复了数十次。这个周期至今还在运转。更糟糕的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危机危害的不仅仅是单个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会危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着这种危及社会全领域的毁灭性的灾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或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面对经济危机,资本家宁愿把商品销毁掉也不愿让出自己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色改良主义喋喋不休,而马克思主义却道出了最根本的问题:**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出来经济危机,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胜利。
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与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一论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笔者将在《为什么说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中论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王鹏一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