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博的ارمىتاشقۇل

{\color{red}{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第零章 导言

请留意本文的版权说明。

在上个月(2019.4),我和心理办公室的老师曾经一起探讨过性别认同这个问题。现在将我们讨论出的结果呈现在讲稿中,讲演给各位同学。

注意:这里的异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范畴不是一样的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性别上开始走向自身的“反面”,因此,研究这一现象,不仅是理论的必要,而且也是现实的必要

性别认同(或称性别同一性)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即掌握自己的性属性或相应的作用。

第一章 初识身边的性别认同问题

我们的身边不乏有性别认同问题的存在。比如在GitHub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项目——这是目前GitHub上已知的最大的女装资料库,而且有人正在利用其来开发一个女装识别器

你是否参加过各类漫展

你身边是否有很的男生或者很Man的女生?

下面展示一张图片:

00.jpg

这都是我们身边的性别认同问题。为了叙述方便,我们约定,将存在性别认同的人划为性别异化的范畴。

这里的异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异化范畴不是一样的概念。

第二章 舆论

公众舆论是怎么对待这些可怜的性别异化者呢?一般来说,有如下的说法:

可爱的男孩子什么的最棒啦!

这明显是对性别异化的一种支持

不男不女\dots

这明显是一种尖锐的批评

第三章 理论

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惑:

我们这是心理学的论坛,讲哲学干什么呢?

哲学是最抽象的科学,因而也是应用最广的科学。因此,使用哲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是很好的。再说,心理学本身就是脱胎于哲学,正所谓:

哲心不分家。

我们务必先理解一下唯物辩证法的两个观点。

第一节 特殊性和普遍性

绝不能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这个观点的证明是否复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理解。

结合人类的认识规律。人类认识事物一定遵循着“从特殊到一般”,由特殊本质归纳出普遍本质。《论“数学抽象”的基本特征》(载于《数学通讯》(下半月)2019第一期)一文指出:

数学对象并不是没有内容的,也不是与现实世界毫无关系的,从本源上来说,许多数学对象来自于现实世界。在某一数学对象及其理论被数学家创造出来之后,就像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一样具有一定的客观属性。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学概念,数学理论等的数学抽象的产物,其所蕴含的数学内容是有与其数学基础与逻辑保障的,并不断受到数学共同体的检验从这个角度而言,数学抽象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新的特殊存在的发现是对现有的集合体的批判。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很多的例子,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无理数的争论,虚数的引入等等。这些新的数的发现都使得其时的数体系受到批判,从而变得更加完整了。

以特殊性否定普遍性是形而上学的做法。

一次函数是函数,那么二次函数是吗?答案是肯定的。一次函数f(x)=kx+bf(x)=kx+b和二次函数g(x)=x2+πxg(x)=x^2+\pi x都是函数的特殊形式,而函数的一般形式则是两集和间的映射关系。除了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外,还有更多更多的函数:

  • f(x)=sinxf(x)=\sin x
  • g(x)=log2exg(x)=\log_2 e^x
  • μ(x)\mu(x)(莫比乌斯函数)
  • ϕ(p)\phi(p)(欧拉函数)

难道能用一次函数的特殊性否定了函数的一般性质吗?明显是不行的。如果以特殊性否定了一般性,那么抽象也就不存在了,作为抽象的抽象的数学也就不存在了。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我们不打算把整个辩证法讲完,甚至不打算把整个对立统一规律讲完——因为辩证法及其三大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很重要的一块,没有几年的时间是很难完全掌握的。不过,我们可以了解一些方法论的理论,来丰富我们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甚至连矛盾这一重要的哲学范畴也不进行介绍。但是应该强调的是,作为哲学范畴的“矛盾”和作为逻辑学范畴的“矛盾”的意义是不同的。前者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后者则是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注意术语的内在含义。

两点论

在一个事物中,不可能只含有一对矛盾。既然矛盾有很多,那么就一定存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区分。主要矛盾就是对事物的运动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即处主导地位的矛盾。而其他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是一对矛盾。也遵循三大规律。

方法论:

  • 认识、改造事物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
  • 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重点论

每一矛盾中的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前者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方法论:

  • 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区分主流和支流。

矛盾的主次之分、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四章 服务于实践的哲学

理论源于实践,又终将回归实践。在理解了第三章中阐述的辩证法强调的方法论后,我们终于可以把哲学应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了。正如卡尔·马克思所说: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性别异化究竟合不合理?我们十分厌恶黑格尔的热昏胡话: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法哲学原理》序

我们直接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怎么说的吧:

“这显然是把现存的一切神圣化,是在哲学上替专制制度、替警察国家、替王室司法、替书报检查制度祝福。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是这样想的,他的臣民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决非无条件地也是现实的。在他看来,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根据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个人的装束、举止和其性别来说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个人的装束、举止是特殊的,而性别的本质是第一性征

不过,也不乏有陷入性别异化困境而想改变现状的人。对于这种想改变自己的人,我们也有一套理论来帮助他们。

首先,我们对性别异化者进行矛盾分析。由于时间有限,我在这里只列出我的分析结果,证明过程略。

主要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成为异性的理想和自身是非异性的现实的矛盾。

次要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渴望他人肯定的理想和他人否定的现实的矛盾。

那么,根据两点论,我们要着重处理主要矛盾。怎么样才可以消灭矛盾呢?——只需要毁灭任一对立面即可。又根据两点论,我们应当先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我认为,主要矛盾的两方面是:

  • 主要方面:理想
  • 次要方面:现实

很显然,矛盾是由理想的产生而产生——因为现实一直都是这样,几乎不产生变化,故对矛盾的影响是很小的。

下面讨论如何消灭理想。

其实问题也很简单——通过一些外在的刺激,使TA对这种理想产生厌恶,那么理想就被自己否定了。比如,对于女装成瘾的男生,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比如把女装和不好的东西联系在一起,使其对女装产生厌恶。(在应用心理学中称为厌恶疗法)当然,作为科学的哲学对具体的细节并不感兴趣——事实上,我们根本无法预见它们,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但是,也有人选择否定现实。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易性是现实的。通过易性术来达到否定现实的目的也是解决矛盾一种手段。不过,实践证明,大部分患者在易性后会产生后悔的心理,因此我们不推荐这么做——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的。

同时,我们还要顾及到次要矛盾。作为患者的同学朋友,我们应当积极地帮助TA逃离这种性别异化的状态,而不是去嘲笑,歧视TA。

第五章 尾声

这次讲演的主题是哲学,而不是心理学。我只是借着五二五这个机会向大家宣传一些基本的哲学思想。希望这些思想理论可以对大家平时的生活工作——实践带来方便。

在资本主义世界之中,劳动生产有着许多奇怪的特点。众所周知,这种生产是以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与除劳动力外一无所有的无产者所主导的。那么,在这种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劳动生产模式之中,有着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们先来看看,这种生产所产出的东西是什么:汽车,铅笔,面包……总之,是商品。**商品是一种可以满足人的某种欲望的物体。**这种欲望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的还是由幻想产生的,与问题是无关的。欲望包含着需要,这是精神的食欲,就像肉体的饥饿一样自然。这种满足欲望的方式如何,例如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或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与问题也是无关的。

**每一种有用的物体,如面包,衣服等等,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被应用在很多不同的方面。**列如衣服既可以用来保暖御寒,也可以被当做燃料烧掉。发现这些属性,从而发现物体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我们不关心这一过程。

**物体的有用性使物体成为使用价值。**但这种使用价值是取决于商品本身的属性的,离开了具体的商品就不存在。所以,**商品本身就是使用价值,财物。**在考虑使用价值时,我们常常要以量为前提,因为一顿铁比铁要更有意义。

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因此,资本家若是想进行生产,就必须支付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劳动力的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体现为为生产生产资料所累积耗费的劳动力的死的价值。而劳动力的价值则体现在维持劳动力再生所需的生活资料的最低额。

结合商品来看,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与商品价值中生产资料的部分的价值是固定的,不变的。而劳动力体创造出的,固化在商品价值中的价值却是活的,可变的。也就是说,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和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劳动力的价值可以不对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这一多出的价值部分称为剩余价值

举一个例子。假设一批商品值50005000元,其中含生产资料部分30003000元和劳动力部分20002000元。不过,在工作的这一段时间内,维持工人的基本生活却只要价值12001200元的生活资料。这800800元的剩余价值也正是资本家所谓利润的来源。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而资本家却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了这一部分。这样的无偿占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剥削

反应在现实中,占有各类企业的资本家越来越富,他们挥金如土,享用着各种社会优质资源;而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人却相对越来越穷,他们只能拿着微薄的工资勉强维生。先不说这种无偿占有是否公平合理——讲人道主义尽管慷慨激昂,却缺乏实际作用。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这种无偿占有所导致的一般性的结果

经济是社会的基础。在资本主义市场中,卖家的主体是资本家,而买家的主体则是工人。但是,工人们拿着被剥削后的工资,显然是不能买下市场上所有的商品的。资本家为了进行下一轮生产,也不可能将所有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这样,市场上必然会有大量的商品无法转换为货币,我们称之为过剩商品。这时候的情况,就是购买力与生产力的不平衡,也就是说,生产力过剩了

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虽然算不上是什么损失,但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确实真真切切地损失掉了。因此,资本主义生产越是进行,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商品无法得到消费,越来越多的价值被浪费。这个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所导致的必然后果就是:经济危机

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失业工人被抛向街头,到处都是经济崩溃的悲惨景象。自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次经济危机后,这样的经济危机已经愈演愈烈重复了数十次。这个周期至今还在运转。更糟糕的是,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经济危机危害的不仅仅是单个资本主义国家,甚至还会危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面对着这种危及社会全领域的毁灭性的灾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或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面对经济危机,资本家宁愿把商品销毁掉也不愿让出自己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各色改良主义喋喋不休,而马克思主义却道出了最根本的问题:**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出来经济危机,还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胜利。

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与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这一论点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笔者将在《为什么说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中论述。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献给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王鹏一同志


博客内容遵循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 协议

本站使用 Material X 作为主题 载入天数...载入时分秒... , 总访问量为 次 。